<
11kzb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216章
    德军向巴斯托尼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又以失败告终。

    ---------------

    17.西线大战正酣(10)

    ---------------

    打到迪南的德军也被美军消灭。

    希特勒的美梦彻底破灭了。

    艾森豪威尔抓住时机,于12月28日下令阿登地区南北两侧美军反攻。

    德军虽已是强弩之末,但仍负隅顽抗。

    美军苦战已10余天,加上天寒地冻,大雪封山,山区道路崎岖难行,进攻速度极为缓慢。

    阿登地区的形势引起丘吉尔的焦虑。

    德军进抵缪斯河时,丘吉尔请求斯大林支援。

    应盟军的请求,苏军在1945年1月12日提前发动维斯瓦—奥德河战役。

    东线德军防线顷刻崩溃,希特勒必须下令迪特里希的装甲集团军火速前往东线。

    希特勒知道,阿登战役彻底输了。

    1945年1月16日,美国第1集团军与第3集团军在乌法利兹会合,缓缓向东推进。

    德军丢弃重武器,且战且退,在28日退回德国。

    历时一个多月的阿登战役结束了,德军伤亡12万人,损失了600辆坦克,1600架飞机和6000辆汽车。

    美军也伤亡惨重,损失8万人,700辆坦克。

    但同德军不同的是,美军可以轻而易举地补充所损失的人员和装备;德国是使出所有看家本领,也无力补充了。

    人人都知道,纳粹德国寿命屈指可数,对战后的世界充满希望。

    希望领导人不要再犯1919年的错误,让和平之光永远普照世界。

    人们并没有多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巨头——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和英国首相丘吉尔,早就在琢磨这个问题,现在正准备聚会在苏联黑海海滨的休假胜地雅尔塔,为战后世界规划蓝图。

    1944年,美军第七集团军和巴顿的第三集团在乌法利兹胜利进军

    ---------------

    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1)

    ---------------

    马耳他,1945年2月2日午夜,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怀着不安的心情,同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一起前往卢卡机场,准备从那里飞到苏联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会晤。

    23时30分载着英国、美国首脑和政府随员的20架美制c—54“空中霸王”式运输机和5架英制“约克”式运输机,吼叫着冲破蒙蒙雨雾,腾空而起,向东飞去。

    丘吉尔在飞机起飞后就爬上床,呼呼睡去,似乎把一晚上的不安都忘得一干二净。

    将近5年来,丘吉尔首相遇到的烦心事可谓不胜枚举,但只有一件事让他没睡着觉:1941年12月10日,英国皇家海军的“威尔士”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在马来西亚东海岸被日本飞机击沉。

    一晃4年过去了,轴心国的气焰已被盟军和苏军打了下去,意大利早已投降,纳粹德国的寿命不会太长,日本军阀也在劫难逃,不出18个月就会被打败。

    在这胜利前夕,丘吉尔想起了26年前的巴黎凡尔赛。

    当时德意志帝国终于被打得双膝跪地,乞求和平。

    它的盟友奥匈帝国分崩离析。

    欧洲人渴望已久的和平终于实现了,“结束战争的战争”结束了。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莱蒙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聚首凡尔赛,为战后世界设计了蓝图。

    但20年后,德国竟死灰复燃,重燃战火,把整个欧洲和世界都拉进比上次大战更残酷、时间更长的战争中。

    现在终于胜利在望,可身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知道,这场仗决不是靠英国或苏联两家打赢的。

    这场仗的结局是由美国决定的。

    丘吉尔坚信,没有美国参战,决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没有美国参战,英国也不可能阻止或赢得下次欧洲大战。

    丘吉尔没有对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抱什么希望。

    几十年来,丘吉尔,或者大多数英国人,都怀着厌恶、甚至仇恨的眼光注视着苏俄。

    对于丘吉尔这个反共骑士来说,他始终没有忘记苏俄在1918年单独与德国媾和,致使德军集中兵力于西线,几乎打败协约国。

    所以他本人力主派兵干涉苏俄,支持高尔察克、邓尼金……

    他没有忘记英王维多利亚女王的外甥、俄国沙皇尼古拉·罗曼诺夫二世一家被布尔什维克枪杀在叶卡特琳娜堡的地下室里。

    丘吉尔更没有忘记苏俄几十年在欧洲、亚洲和全世界鼓吹革命……

    丘吉尔虽然没有把这次人类大劫难归罪于苏联和斯大林,但对斯大林在战争中的许多做法记忆犹新:同纳粹瓜分波兰、恃强凌弱入侵芬兰、为纳粹德国打败法国而欢呼雀跃。

    更让丘吉尔不安的是斯大林对待波兰的态度。

    英国是为波兰的独立而向德国宣战的。

    波兰的流亡政府一直在伦敦。

    波兰军队忠实地跟随英国军队转战西欧、北非、意大利。

    斯大林却把1939年落入苏军之手的上万名波兰军官枪杀在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并在卢布林建立亲苏的民族委员会。

    1944年8月又借刀杀人,见死不救,听任德军镇压华沙起义者,使波兰流亡政府的国内组织元气大伤。

    更有甚者,1945年1月5日,苏联宣布承认卢布林委员会为波兰共和国临时政府。

    英国政府和美国政府没有承认这个政府。

    丘吉尔知道,他必须给波兰流亡政府一个交待,这种交待的意义要远远超过波兰一国国界。

    更让丘吉尔担心的是,苏联红军正如决堤之水,席卷东欧诸国,进击德国。

    一幅不祥的战后政治地图出现在丘吉尔的眼前:苏联把整个东欧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德国被摧毁了,法国虚弱不堪,英国多少年来苦心维持的欧洲大陆均势已荡然无存。

    能与苏联在欧洲大陆抗争的只有英国和美国。

    但当年曾执世界政治之牛耳的大英帝国,已经被这场战争弄得民穷财尽,力不从心。

    丘吉尔在美国总统罗斯福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与己同文同宗的美国兄弟能发挥巨大影响,在处理战后问题上与自己一道,不仅要彻底使这场孕育出两次世界大战的是非之地——德国,老老实实,今后不再东山再起,更重要的是要在雅尔塔与斯大林争一高低。

    在雅尔塔会议前夕,丘吉尔思绪万千,心潮难平……

    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使这位老牌政治家意识到,现在该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丘吉尔预感到即将召开的会议将命运攸关,影响深远。

    1月5日,他致电罗斯福总统,希望在赴雅尔塔之前,与美国总统会晤,取得一致。

    为此,丘吉尔和随行人员乘坐2架“空中霸王”式运输机飞抵马耳他,罗斯福总统也在几天前乘“昆西”号巡洋舰从美国驶来。

    在罗斯福总统到来之前,英、美两国最高军事领导人——英帝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及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参谋长比尔德·史密斯先就欧洲盟军的战略问题举行会议。

    但是,面临着胜利,英美军方领导人却各执己见,会议几乎破裂:马歇尔将军支持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宽大正面战略,即肯定蒙哥马利担任主攻的同时,必须保证其南翼的安全。

    ---------------

    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2)

    ---------------

    换句话说,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和德弗斯的第6集团军群将发动助攻。

    英国人坚决反对这种战略,说只要蒙哥马利从北面渡过莱茵河、直捣北德平原就行了。

    双方争执不下,越吵越凶,最后马歇尔要求举行秘密会议。

    秘书们一退场,马歇尔要求必须接受艾森豪威尔的战略,不要再对宽大正面战略说三道四了。

    但布鲁克明确地拒绝,仅仅表示要“认真研究”。

    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马歇尔将军终于火了,猛烈抨击蒙哥马利,指责蒙哥马利是一切麻烦的根源。

    最后说,如果艾森豪威尔的计划遭到拒绝,他就要建议艾森豪威尔辞去欧洲盟军远征军最高司令的职务。

    丘吉尔没有料到原本为雅尔塔会议做准备的马耳他会议会有如此麻烦。

    其实,不仅英美两国将军中出现争执,丘吉尔同美国国务卿斯退丁纽斯也发生了争吵。

    斯退丁纽斯曾是美国钢铁公司董事长,年薪10余万美元。

    他工作勤勤恳恳,办事认真负责,却没有任何外交经验,更不懂政界的权谋。

    国务院的大权其实旁落到罗斯福的亲信霍普金斯手中,自己被人称为“白发苍苍的小伙子”。

    霍普金斯陪同斯退丁纽斯一起先于总统来到马耳他,与丘吉尔会晤。

    同丘吉尔打过多年交道的霍普金斯告诫斯退丁纽斯,不要轻易在欧洲问题上向英国的政策挑战,因为“丘吉尔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我们所有人”。

    斯退丁纽斯不听忠告,在会上批评丘吉尔命令驻雅典英军屠杀曾同纳粹打过仗的希腊共产党游击队,结果招来丘吉尔连珠炮般的嘲笑、指责。

    丘吉尔没有把同斯退丁纽斯的争执放在眼里,他只希望罗斯福总统能早日到来,制定两国在雅尔塔会议上的共同政策。

    2月2日9点35分,罗斯福总统乘坐的“昆西”号巡洋舰缓缓驶入马耳他瓦莱塔港,超过了停泊在港内的英舰“猎户星座”号。

    罗斯福总统身着褐色大衣,头戴粗呢帽,看见丘吉尔首相正叼着雪茄烟,身穿海军军官制服,向自己招手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