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陈皇后也拿到了15分,有关自己的小说,她听和看都格外认真,后面的附加题也得到了认可,奖励是《妇科大全》,有关女性健康的各种问题都有,让陈皇后很是喜爱。

    刘彻看了一眼《妇科大全》,摇头,虽然知道有用,但是明显不适合自己。

    “罢了,朕就看看,若是不好……”

    刘彻摸着书本的封面,心里自己安慰自己,毕竟是天幕给的奖品,一定是好东西。

    这本书实在精美,封面摸着光滑不说,彩色的大肥猪看起来格外诱人,与大汉瘦小的黑猪十分不同。

    刘彻带着复杂的心情打开他的个人奖品《养猪指南》,一下子看到了里面的内容:

    “大白猪又名英国大白猪和约克夏猪,原产英国约克郡……1780—1830年引入华夏,开始品种改良,以当地猪种为母本,与中国的广东种猪进行杂交培育,1852正式确定为新品种,称之为约克夏猪……目前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猪种……成年公猪体重可达400公斤左右,母猪可达300公斤左右……(2)”

    刘彻大喜:“400公斤!”

    汉代没有“公斤”,只有“斤”。而且一斤等于十六* 两。

    哪怕不知道什么是公斤,一头成年公猪按400斤算,那也比现在大汉的猪要肥硕。

    西汉人现在也有人吃猪肉,但是不是大白猪,是一种黑猪,而且饲料转化率低,黑猪瘦肉多很难养肥,成熟时间也比羊长。

    再加上还没掌握阉猪技术,导致猪肉又硬又腥,是贵族非常不喜爱的肉类(3)。

    这一对比,就显得大白猪格外好,难怪成为后世分布最广的猪种。

    再往下看,又有一头大肥猪:

    “长白猪原产于丹麦,原名兰德瑞斯。

    后引进我国后,由于体躯较差,毛色全白,所以得名长白猪……体重120公斤以上,是著名的瘦肉猪型,优势是产仔数多,生长发育快,省饲料……(4)”

    “120公斤,少很多,但是能生,发育快,还节省饲料。”刘彻羡慕死了,这样也很不错。一个家庭若是一年能有120斤猪肉,这能给他养多少强壮的骑兵?

    可惜都不是本土猪,刘彻不甘心地继续往后翻:“就没有华夏本土猪吗?”

    这次终于看到了。

    “华夏本土猪品种,分为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地方品种指原产于我国、培育历史悠久的古老品种,共计64个,分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5)”

    “东北□□、西北八眉猪、黄淮海黑猪太远了,两广小花猪、海南猪这些也远,还有这乌金猪难不成黑的像黄金?金华猪产于金华,地名对不上。香猪的猪肉真的很香吗?”

    刘彻越看越嘴馋。

    尤其是最后竟然还有“猪肉360吃”的菜谱,刘彻看得流口水。

    还好,《养猪指南》里还包括如何饲养、如何育种,有生之年,他一定能吃到这么诱人而且毫无膻腥味的猪肉。

    刘彻在心里暗暗发誓,突然听到旁边有人似乎不断地在呼唤自己:“陛下……”

    刘彻吞着口水,维持帝王的威严扭头,看到是陈皇后在提醒自己:

    “陛下,还有个大礼包。”

    刘彻这才注意到一个不起眼的大纸箱子。

    因为书放在最上面,大家一致认可书籍是最宝贵的奖励,以致于君臣们都沉浸在来自后世的各种书籍中。

    刘彻看了个大概后,才被第一次学医就学到头痛不得不中场休息的陈皇后提醒另一个奖品。

    不是“宠爱大礼包”,是伴随着《养猪指南》一起出现的。

    原本刘彻以为这是跟霍去病的大礼包差不多的食品,所以没在意,但是现在陈皇后发现,这个箱子,好像有动静?

    “陛下,里面,好像有活物!”陈皇后拉住刘彻的衣袖,有些紧张,但还是努力挡在刘彻前面。

    刘彻被这下意识的小细节感动到了,拍拍陈皇后的手:“放心,朕猜到了大概是什么。”

    他看看自己的书,满怀期待地上前去,亲自打开纸箱。

    只见,纸箱子里竟然有两只粉粉嫩嫩的小猪崽,正在哼哼唧唧啃纸箱子。

    陈皇后傻眼了,这又送《养猪指南》又送猪,天幕真的这么嘲讽陛下吗?

    谁知刘彻哈哈大笑,亲自上前抱住其中一只粉色小猪崽:“这是朕的猪!这是朕的御猪!”

    这不就是后世的高产猪种,大白猪和长白猪猪崽吗!

    小猪崽很干净,也很亲人,在刘彻的怀里哼哼唧唧叫着,还去啃他的衣领,显然是饿到了。

    刘彻只觉得小猪崽怎么看怎么可爱,但是大臣们齐齐呆住了,自己的奖品都不看了,彼此对视一眼,眼里交流一个共同的信息:陛下这是被刺激的疯了吗?

    谁知刘彻还在吩咐:“朕的宝猪饿了,给它们弄点吃的。”

    不等侍者去准备,刘彻还特意叮嘱:“用青菜,麸糠,煮熟了再来喂。”

    大臣和侍者齐齐茫然:???

    嗯,御猪还得跟人一样吃熟食?

    陛下莫不是因为特别喜欢猪所以才被后世造谣叫“刘彘”?

    或者因为天幕知道陛下特别喜欢猪所以送猪?

    还好,不是所有大臣都没反应过来。

    主父偃自幼家贫,为了生计干过不少粗活,他最先认出来:“这小猪崽,似乎与大汉的猪不同。”